后印象派(Post-Impressionism),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藝術家雖然曾經(jīng)做過印象派的通路人,卻走上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,他們的藝術理論和實踐都不同于印象派,他們不滿于太過客觀的描繪世界,停留于對物體表面光色的興趣上。他們主張表現(xiàn)藝術家的主觀世界,認為藝術應當忠實于個人的感受和體驗,無需與客觀真相完全一致,應當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,表現(xiàn)主觀化的客觀。
名稱由來
后印象派,在十九世紀末,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,他們不滿足于片面追求光的色彩,Ë調(diào)作品要抒發(fā)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,于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(xiàn)性因素的自覺運用,后印象派從此誕生。
代表人物及風格特點
后印象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、梵高和高更。其根本觀點是反對真實的表現(xiàn)自然界的光和色,主張真實地表現(xiàn)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。后印象派將形式主義藝術發(fā)揮到極致,幾乎不顧及任何題材和內(nèi)容。在藝術表現(xiàn)上,后印象派更加Ë調(diào)構成關系,認為藝術形象要異于生活的物象,要表現(xiàn)出“主觀化了的客觀”。后印象派的繪畫對現(xiàn)代諸流派的發(fā)展有著重大的影響,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。
現(xiàn)代藝術之父——塞尚
保羅•塞尚(Paul Cézanne),法國著名畫家,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“現(xiàn)代藝術之父”,在藝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,他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觀點,這個觀點奠定了西方現(xiàn)代派的理論基礎。這個觀點就是,藝術不是真實的表現(xiàn)客觀事物的形貌色彩,而是真實的表現(xiàn)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。塞尚作畫,不僅用眼去看,而且用心去感。繪畫不僅表現(xiàn)眼睛所看到的,更重要的是表現(xiàn)內(nèi)心所感到的。
塞尚經(jīng)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,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、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。自然對人類來說,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,要重視表現(xiàn)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。他認為“線是不存在的,明暗也不存在,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。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(diào)準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(xiàn)出來”。他非常善于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,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,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,十分清新明快,同時又表現(xiàn)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。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(xiàn)的,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(xiàn)出來。色彩代替了體積,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,他是在用顏色造型。我們知道,困難在于找到準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,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。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(xiàn)實,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。
塞尚的晚年曾一度努力不懈地創(chuàng)作著浴女的構圖。他在幾幅大型油畫中,以一種異常的宏偉感覺創(chuàng)作著這些構圖。他也在幾幅水彩畫上表現(xiàn)了相同的題材,只是表現(xiàn)得更為輕巧、更為自然和親切。水彩畫《浴女們》,似乎就是一股夢魂和氣浪的滾滾洪流,這些形象接近音樂更甚于接近建筑。塞尚的代表作品有《玩紙牌者》、《靜物》、《圣維克托尼爾山》等。
19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——梵高
文森特•梵•高(Vincent willem van Gogh,以下簡稱梵高),是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(xiàn)出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及內(nèi)心感受。他的作品,不論是靜物《向日Ð》、人物自畫像《割了耳朵的凡高》、室內(nèi)畫《夜間咖啡館》,還是風景畫《星夜》,都充滿了他對生命的熱愛,訴諸了他內(nèi)心ËÖ的感情,不僅是他的投影、他的分身,有時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說明了他自己。梵高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?是他畫的《向日Ð》,它在拍賣會上拍出了3990萬美元的天價?墒牵@樣一幅作品的創(chuàng)作者在生前卻是貧困孤獨、終身坎坷。凡高的藝術道路Ó暫而輝煌,他27歲學習繪畫,37歲去世。在ÓÓ的10年中,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、里程碑式的、世界性的畫家。
梵高面對令人目眩的色彩,產(chǎn)生了ËÖ的情感,推動著他不停的作畫,甚至使他忘了自己在繪畫。他在一封信中描寫了自己當靈感襲來時的創(chuàng)作狀態(tài),他說:“感情有時非常ËÖ,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……筆劃接續(xù)連貫而來,好像一段話或一封信中的詞語一樣!笨傊,用色彩來表現(xiàn)情感,這是凡高最重要的藝術觀點。
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之一《向日Ð》不是傳統(tǒng)的描繪自然花卉的靜物裝飾畫,而是一幅表現(xiàn)太陽的畫,是一首贊美陽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歡樂頌歌。畫中,那一朵朵Ð花在陽光下怒放,Û佛“背景上迸發(fā)出燃燒的火焰”。梵高表現(xiàn)向日Ð的手法,也是別出心裁,他采用了簡化的手法描繪物象,使畫面富于平面感和裝飾的意味。畫面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(diào),綠色與藍色的細膩筆觸,勾勒出花瓣和花莖。籽粒上的濃重色點,具有醒目的效果。那大膽恣肆、堅實有力的筆觸,以不同的走勢,在明亮、燦爛的底色上找尋不同的結構與色調(diào),把朵朵向日Ð表現(xiàn)得光彩奪目,熱Ö奔放,正如凡高有著火一般熾熱的感情和ËÖ的藝術氣質(zhì)。在作品中,梵高以《向日Ð》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,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Ð。那些黃色的花朵艷麗得頹廢,彎曲的枝干,快要凋零的花朵,展現(xiàn)了生命烘烘ÖÖ的過程,也預示著一朝繁華鼎盛之后,終將走向沉重的衰敗。從他的作品,我們深深的感受到,他對苦難的生活無奈,對殘酷現(xiàn)實的憤怒和對光明希望的無限渴望。或許,這畫恰恰是他悲劇性Ó暫一生的真實寫照。另一方面,向日Ð苦追太陽的壯Ö情操,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志氣,恰如凡高執(zhí)著追求藝術的精神。
梵高的宇宙,可以在《星夜》中永存。這星夜是一種幻象,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(xiàn)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。梵高畫的那些爆發(fā)的星星,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,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。然而這種幻象,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準確筆觸造成的。那是奔放的,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,它來自直覺或自發(fā)的表現(xiàn)行動,并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。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,在于他超自然的,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。而這種體驗,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。這種筆觸,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,準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,那種幻象!缎且埂肥且环扔H近又茫遠的風景畫。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療養(yǎng)院畫的,時間是1889年6月。他的神經(jīng)第二次崩潰之后,就住進了這座療養(yǎng)院。在那兒,他的病情時好時壞,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,他就不停地作畫。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,同時有規(guī)律地跳動著星星發(fā)光的黃色。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,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。
后印象派的重要畫家——高更
高更(Paul Gauguin,1848~1903),與塞尚、梵高合稱為后印象派三杰。他出生在巴黎,青年時當過船員、店員,后來他棄商從藝,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(chuàng)作上。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。不久他便改變畫風,開始創(chuàng)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、更富于裝飾意味的風格。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,向往著淳樸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。高更放棄富裕生活,離開巴黎,遠涉重洋,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——塔希提島,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,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。他用極大的熱情表現(xiàn)具有原始美的熱帶自然,表現(xiàn)遠離文明喧擾的、簡單淳樸的土著人的生活。他采用近于古代埃及美術中莊嚴、平穩(wěn)、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,追求簡單、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。在色彩上,他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,以主觀創(chuàng)造來加以安排,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,多使用較純的色彩,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,表現(xiàn)出一種ËÖ的裝飾感。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(xiàn)客觀自然,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(nèi)心,表現(xiàn)主觀的東西。
《兩位塔希提婦女》是贊美感官之美的贊美詩。兩位婦女的輪廓,象低浮雕一樣出現(xiàn)在背景上,人物頭部和手臂卻是以微妙的明暗變化來表現(xiàn)的!秲晌凰L釈D女》描繪的是這個島上勞動婦女生活的一個場景。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畫的平涂手法,故意顯露單線平涂的稚拙結構形式。畫上的兩個人物極富東方色彩的趣味。大面積平涂色塊的裝飾畫法,使土著人民在ËÖ的陽光下曬成的棕赭色皮膚,與鮮艷的裙子構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。高更把這里的熱帶原始園林簡化,并Ë化了氣氛。這幅畫上的異國情調(diào),濃郁的自然景物,沒有透視感,沒有色彩的層次,充滿著主觀的裝飾味道。西方評論家稱他的畫法為“景泰藍主義”——大膽的單線平涂色,黑線勾邊。
l897年2月,高更完成了創(chuàng)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畫《我們從哪里來?我們是誰?我們往哪里去?》。這幅畫,用他的話來說,“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;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、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。在我臨終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這幅畫中了。這里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(huán)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,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經(jīng)校正,以致一切輕率倉促的痕跡蕩然無存,它們看見的就是生活本身……整整一個月,我一直處在一種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(tài)之中,晝夜不停地畫著這幅畫……
新印象派(neo-impressionism)
在印象派的后期,從19世紀80年代起,法國在興起后印象派的同時,還有另一個繼印象主義之后在法國出現(xiàn)的美術流派,那就是新印象派(neo-impressionism)。在近代美術史上,只是試驗性的存在了一個Ó時期,在當時并沒有產(chǎn)生重大的影響,但它對現(xiàn)代繪畫卻帶來了不少影響。
19世紀80年代后期,一群受到印象主義ËÖ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。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,而用點狀的小筆觸,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(guī)律的并置,讓無數(shù)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,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,“新印象派”故又稱“點彩派”。其理論是:①色彩的分割理論,及分割法。②主張色彩、線的表現(xiàn)性與情感的特質(zhì)相結合。新印象主義既是印象主義的某些技法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(chǎn)物,同時也是印象憑直覺、憑經(jīng)驗的寫實主義向古典主義(重法則、重理論、重秩序)的轉化。
新印象派畫家提出新的主張:一是廢除在調(diào)色板上調(diào)色。主張把原色一點點地用科學的規(guī)律排列在畫面上,讓人眼的水晶體去混合色彩,從而產(chǎn)生對色彩的感覺。二是他們主張畫面具有永恒和穩(wěn)定的特點,不是一瞬間的。所以,他們筆下的作品常常像是一張剪紙,人物缺乏主體感,有幾何圖形的特色。
新印象主義的倡導者——修拉
喬治•修拉(Georges Seurat),他潛心研究關于色彩學的著作,試圖把感覺加以綜合上升到理性分析,變成科學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他的畫尺寸很大,雖然數(shù)量不多,但卻有重要地位,因為這些精心設計的作品表現(xiàn)出對幾何學和形式結構要素的關注,預示了20世紀抽象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。修拉的代表作是《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》(1884--1885),在這幅畫中,人物眾多卻很少交搭,畫家運用了精確而有條理的科學方法處理人物之間的空間距離。畫中穩(wěn)定的結構關系給人以古典藝術的印象。畫面上紅與綠、黃與紫、藍與橙的對比成為基本色調(diào)。修拉很有才華,可惜英年早逝。
新印象主義的發(fā)揚者——西涅克
把修拉開創(chuàng)的理論加以發(fā)揚的畫家是保羅•西涅克(Paul Signac)。修拉死后,西涅克成為新印象派的首領。他運用長方形筆觸描繪巴黎城市風光和鄉(xiāng)間景色,特別是許多水上風光。雖然仍然使用純色,但畫面較為活潑,與修拉的古典氣派不盡相同。西涅克還把他和修拉的理論寫成專著《從德拉克羅瓦到新印象主義》,總結了從法國浪漫主義到印象主義再到新印象主義的實踐和理論。